查看原文
其他

教育科研被冷落,谁之过?

2017-01-06 高分子科技
点击上方“蓝字” 一键订阅

高校科研经费腐败一直是社会的关注焦点,有人总结了高校科研领域的几类乱象:立项申报不拼实力拼“关系”;经费花不完,报销靠造假;验收走过场,成果没人管。为此,中央一方面要求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一方面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多出成果。然而,因为前车之鉴,个别高校的教师出现了怕在经费使用上犯罪而不敢做科研,学校科研发展呈断崖式下滑的现象。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振兴教育,科研先行。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支撑,是提高教育效益和办学质量、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魅力就在于此。然而,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载体,个别高校的学校科研却呈断崖式下滑现象,不能不引起教育人的深思。


深度分析,不难发现,经费腐败只是高校科研腐败的冰山一角,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问题才是考问高校科研象牙塔的重要砝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承担实施了难以数计的科研课题,又有多少课题产生了实际效益?课题研究弄虚作假,理论演绎花样百出,导致一些高校的教育科研流于形式,成为一部分人的“生财”之术。


前几年,本地学校曾邀请一位全国知名的高校教授作关于“中小学德育改革”的报告,慕名聆听者近千人。然而,该知名教授的报告却差强人意,让听会的校长大失所望。本地一所德育名校的校长对我说:“专家讲的一些理念在我们学校已经变成了实践,这样的报告如同空中楼阁,真没有什么价值。”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缺乏袁隆平那样植根实验田的真研究,才是导致高校教育科研腐败的症结所在。本省一所师范高校连续17年没有人在国家教育核心期刊《教育研究》上发表有价值的论文,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前几年,我在网上看到某省教科所下发的一份教科研成果评选通知,其中有这样一段令人匪夷所思的话:“参评成果由各市教科所(教科院、教研室、教育中心)统一组织上报;市级不组织者,由县(市、区)教科所(教科院、教科室、教研室、教育中心)统一组织上报;上述两级单位不统一组织上报者,可以学校为单位统一组织上报。”开展教科研成果评选,既是深受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欢迎的一项活动,更是教科研部门发挥科研先导作用、推广先进教科研成果的得力抓手,怎么会存在基层不组织、教师不参与的问题?更何况,作为一个省级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安排工作却存在有令不行的现象,岂非咄咄怪事?


究其根源,还在于教育科研脱离实际,功利浮躁,华而不实,成为一些学校或教师及科研人员沽名钓誉的摆设和“生财”之“道”。有的地区在教师专业职称评定时,明确将该部门评选的教科研成果降级处理或不作统计。这样看来,我们对上述那段话也就见怪不怪了。


教育科研是一项神圣而崇高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丝毫的功利倾向。要让教育科研回归本真,发挥好“科研兴教”和“科研兴校”的作用,既要加大依法治教力度,加强科研规范管理,严惩学术不端和经费腐败等不良行为;更要引导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科研人员树立崇高的教育信仰、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探究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心态,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让教育实践变成教育科研,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许兴亮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

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polymer.cn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chemshow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